近日,设计学院环境艺术专业的同学们,用自己充满思考与温度的设计作品,深切缅怀中国当代景观设计界的先驱俞孔坚教授。这些作品不再是单纯追求形式美的效果图,而是转向了对土地、雨水、生态和人文的深度关怀,正是这种转变,驱动着俞孔坚教授的设计哲学,从理论走向了鲜活的实践现场。

《“与水为友”的城郊江滨公园改造设计》(作者:黄余锋 指导老师:方浩俊)
该作品直接回应了俞孔坚教授著名的“海绵城市”理念。设计者、环艺专业大三学生黄余锋同学表示:“在学习了俞老师的金华燕尾州公园案例后,我深受震撼。他没有用水泥堤坝将水‘赶走’,而是为河流留出了空间,让雨洪成为景观的一部分。我的设计尝试在我们自己的校园里,利用下沉式绿地、植草沟和透水铺装,让雨水自然积存、渗透和净化,这正是对俞老师‘生存的艺术’的实践。”

《山野·艺坊:一座闲置乡村民居的生态重生》(作者:胡佳钦 指导老师:管广清)
作品聚焦于城市更新。作者选择了一处被遗忘的民居遗址,没有选择大拆大建,而是保留了建筑的骨架,并将其与新的生态系统相结合,创造出供市民休闲、回忆的公共空间。该作品指导老师管广清点评道:“这个作品看到了俞教授‘反规划’思想的影子——优先识别和保护场地的生态与文化遗产基因,让发展顺应自然与历史的肌理,而不是相反。”
俞孔坚教授的不幸辞世,是中国乃至世界景观设计界的巨大损失。他提出的“大脚美学”“生存的艺术”“反规划”等理论,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与环境问题开出了一剂良方。作为从金华大地走向世界的景观设计大师,俞孔坚教授的精神深深影响着故乡的学子。
缅怀,是为了更好地前行。黄余锋同学动情地说:“以前读俞老师的书,觉得他的理想很高远。但现在我们明白了,践行‘大脚美学’可以从我们身边的每一个小设计开始。怀念俞老师最好的方式,就是将他的理念融入我们的血液,在未来,用我们的设计让脚下的土地更健康、更美丽。”